首页
认知长江
新闻中心
招生信息
就业创业
教学部门
职能部门
川港交流
教育资源
人才培养
【本网消息】(教育与设计学院 李梦供稿)廖鸿妍,女,教育与设计学院22级学前教育3班学生。高中毕业于阆中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,目前在南充市华府幼儿园担任小二班主班老师。
一、以爱为名,开启教育初心
“大家好,我是廖鸿妍,一名普通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,但我始终相信,平凡岗位也能绽放独特光彩。”在自我介绍时,她总是这样开场。从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开始,弹唱跳画、儿童心理学、活动设计等课程填满了她的校园生活。“很多人觉得幼师就是‘带孩子玩’,但真正走进这个领域才会明白,我们需要懂得儿童发展规律,会观察、会沟通、会创造。”廖鸿妍坦言,正是这份对专业的敬畏心,让她在实习前便立下目标:将理论融入实践,做孩子们成长路上的“点灯人”。
二、扎根岗位,在实践中蜕变
初到幼儿园实习时,廖鸿妍也曾手忙脚乱。“如何从‘学生’切换到‘教师’角色?如何让教育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?”她选择以“学习者”的姿态重新出发。她主动向带教老师请教班级管理技巧,利用午休时间整理幼儿行为观察记录,甚至自创“游戏化签到表”帮助小班孩子适应分离焦虑。一次美术活动中,她发现一名男孩总是拒绝涂色,经过耐心沟通才得知孩子色觉异常。她连夜调整教案,设计了触觉与形状结合的手工活动,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创作的乐趣。“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”廖鸿妍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。她主导设计的“二十四节气自然探索课”“情绪小怪兽剧场”等活动,因贴近儿童视角、融合多元智能理念,成为园所特色课程,也让她在实习考核中脱颖而出。
三、以心育人,在反思中成长
谈及实习感悟,她的语气充满温度:“幼儿教师的工作琐碎却神圣。我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,更是孩子生命中最初的重要他人。” 她分享了一个故事:班里有个女孩因父母离异变得沉默寡言。所以她每天用拥抱迎接小女孩,鼓励她用绘画表达心情,还悄悄联系家长制定陪伴计划。一个月后,女孩主动在集体活动中举起小手,那一刻,廖鸿妍红了眼眶。“教育是‘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’的过程。当我们用专业能力守护童心,用共情力理解家庭,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落地。”
这是一段与童年重逢的旅程。我曾在观察记录本上写满困惑,也在反思日记里收获顿悟;既为某个教学设计的成功雀跃,也为未能及时回应某个孩子的眼神而愧疚。但正是这些真实的跌撞与成长,让我触摸到幼儿教育的脉搏:它需要科学的严谨,更需要艺术的灵动;追求专业的高度,更珍视心灵的温度。未来,我愿继续以谦卑之心贴近大地,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。因为我知道,当我们蹲下来与儿童平视时,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成长,更是自己作为教育者的重生。这趟永无止境的修行,终将让我们与孩子互为灯塔,在彼此照耀中走向生命的丰盈。